被誉为“运河之舟”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这座刚满百天的博物馆一经开放,便吸引了不少历史爱好者的关注。数据显示c7娱乐,自去年12月27日开馆以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已接待参观者超51万人次,其中青少年占了五分之一。
一批国之珍宝的展出,让观众们大饱眼福。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故宫博物院等单位也拿出了压箱底儿的宝贝,供大家参观。这里介绍运河,但又不止运河。
0号讲解员
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身披红装的专职讲解员成了一道独特风景。百日来,每天3场公众讲解和平均20个团的接待量,让讲解员总是被观众包围着。
“大家可以看到这件文物的外形十分奇特,它的名字叫做匜(音同‘疑’),在古代它不仅是一种盛酒的器具,还是一件非常重要的礼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0号讲解员、首都博物馆宣教部讲解主管刘萍一身红装,精干利落。
“讲解不是照本宣科地背,而是‘因人施讲’。我们的讲解词不断更新,逐步提高讲解内容的丰富度,也会根据讲解对象的不同,变换每场的讲解重点。”刘萍的讲解总能在不知不觉中牢牢抓住观众注意力。
她用了一周时间将27万字的展览大纲改写成1.7万字的讲解词,再消化记忆,变成信手拈来的知识点……
除她之外的9位讲解员都是新人,无论是信息核实还是讲解技巧都要“补课练功”。每晚8点闭馆后,新人们都会来到刘萍的宿舍“吃小灶”。每天三至四件文物,图片投影到电视上,刘萍说一遍,大家练一遍,共同查资料、补信息,不断丰富讲解词。三个多月的时间,累计编写三四百件文物的讲解词。从青铜玉器到书法绘画,从历史典故到民俗故事,用一座馆读懂一座城,新人渐渐“上手”,以前因为不了解、绕着走的文物,现在可以带着大批观众驻足细赏、侃侃而谈。
乾隆款粉彩六方套瓶是首都博物馆馆藏36件在北京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珍贵文物之一,不论在本馆还是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都需要讲解员倾注精力和时间细细品读。“它背后的故事,更加吸引观众。”刘萍说,“它曾陈设于圆明园,在英法联军焚掠时被拿走了,直到2000年在文物专家和北京市文物公司的努力下,才得以回归祖国。”
既要会“讲”,更得会“解”。不要以为讲解工作一成不变,讲解员不仅要根据展陈不断更新内容,每天还会遇到各种如随堂考试般的观众提问。
在刘萍看来,讲解员要做到“百问不倒”,需要具备强大的洞察力和使命感。刘萍是首都博物馆2005年的第一批讲解员,近20年的工作经验也让她练就出一双“火眼金睛”。“文物一旦动了,我一眼就能看出来。”刘萍说,展厅文物不断更新,讲解也须即刻调整,把最新鲜准确的内容留给观众。
一件被观众纠错的文物
前不久,刘萍完成一次讲解后,一位大叔叫住了她,说家里有一件宝贝跟这里的“镇馆之宝”一模一样。原来,这位观众是潘家园的一位古玩商人,希望博物馆能把他手上这件宝贝收购了。
这话怎么接呢?刘萍知道,鉴宝寻真其实是很多文物藏友的一大乐趣,博物馆里更是常见到不少爱好者,他们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对收藏也有独到见解。她与对方交流起专业知识,并告知首都博物馆每年都为群众提供免费文物咨询的活动,由专家大咖给出专业建议,邀请他常来博物馆互动、挑错、探讨。见遇到了内行,对方也很高兴,与她聊了不少专业内容。
这不,前不久真让她遇到了“高手”。上个月,在石刻园林展区,一位观众提到“你这个石刻不是明代的,还能追溯到更早。”这位观众给出专业判断理由后,被刘萍重视起来,反映给策展人。果然经过求证后发现这件石刻来自元代。
三大文化设施开放后成为通州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但有一次刘萍打车时却听司机说“‘三大’里博物馆最没意思”,她登时急了,非要人家说出理由。近一个小时车程,她从展品讲到大运河,从北京城讲到通州城,司机听得津津有味,下车前说:“这些细节我没注意到,下次去一定要好好看看。”
刘萍在这场“掰扯”中胜出,既满足又有些小遗憾,也更认识到讲解传播的重要性:“文物无言,需要‘代言’”。
现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每天10:30、14:30和17:30会安排三场公共讲解。刘萍带队伍,打磨讲词,分别准备出了5分钟、20分钟、45分钟和60分钟四种不同版本的讲解词,服务不同需求的观众。每晚的“补课练功”也仍在继续。
寻宝的人在这儿找到乐子
“走进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不仅能领略大运河文化,一睹首次亮相的珍宝真容,还可以感受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成长脉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筹备处副主任张杰说。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位于运河北首的通州区,正所谓“一枝塔影认通州”,此地因漕运自古繁盛,运河文化源远流长。在博物馆的“寻宝”过程中,观众也会与“通州元素”不期而遇。
和朋友走进第3展厅的常鹏很快被一方墓志铭吸引,俯身仔细观看,他惊喜地指给同伴:“这儿写着‘通州’。”这是1975年出土于通州区梨园镇三间房村的金代宣威将军石宗璧的墓志铭,因其是北京地区发现最早记载有“通州”二字的文物,而格外珍贵。
第5展厅中,一把画着密密麻麻符号的扇子颇为吸睛。见过扇子画山水、题诗词,还真没见过画符号的。这是干什么用的?这是军粮经纪密符扇。漕运鼎盛时期,石坝、土坝码头的军粮经纪需要检查漕粮,为了保密,他们以符号代替身份。检查完毕的漕粮,大光楼的官员会再次检查。如果发现不合格的漕粮,会根据符号找到相应的人。这就是古人的智慧,也反映出漕运对于封建统治的重要性。此外,这件文物的捐赠者陈乃文就是军粮经纪的后代。
博物馆里吃顿饭难得
两份烤肠、一份咖喱鸡和一份红烧肉新鲜出炉。“135号!您的餐好了,请取餐!”位于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共享大厅地下一层的运河食舫传来叫号声。在偌大的博物馆里走上一圈,还真要补充些体力,中午时分,点单的客人络绎不绝。板栗红烧肉、狮子头、炸酱面……美味丰盛的午餐让人胃口大开。
运河食舫餐厅的整体布局和食物设计都以漕运和北京文化元素为主。用餐的游客置身于由船帆样式的墙板装饰的空间内,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运河文化。
“人的五感各有侧重,气味触发深层记忆,声音构建情绪环境,味觉则记录每一场探索、每一路旅程。”文化场所的餐厅都带着浓浓文化味儿,餐厅相关负责人说,运河食舫注重传承和创新,把食物当作文创的一部分来开发。餐厅里不仅有正餐,还有各式零食。其中,文创雪糕以大运河上的船楫和燃灯塔为创意元素,慕斯蛋糕则以“龙生九子”为原型进行二次创作,还有中式运河茶饮、运河创意茶点、运河糖葫芦等,好看又好吃,都是游客打卡的必选。
小小餐厅格外火爆,客流量最多时一天卖出600至700单,“我们会提前备菜,出餐时间尽量控制在5分钟以内,米饭套餐一般是1至2分钟,面条套餐在2至4分钟左右,不耽误大家用餐和游览。”运河食舫项目经理柳佳奇说。
吃完饭,可以走进不远处的“运河风物”消消食。这是一处文创空间,入口处显眼的大运河龙形地图冰箱贴最受欢迎。八块形式各样的冰箱贴组合成一个正方形,整体采用仿掐丝珐琅彩工艺,中部是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的河道,运用河道走势巧妙画出一条栩栩如生的龙。
运河风物文创店店长黄福苓说:“这条龙的尾部是浙江省杭州市,上面刻着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顺着这条龙一直向上看,冰箱贴上有运河流经六省两市的风景名胜,最后龙头的位置就是通州,上面还有通州的燃灯塔。”
心里有观众 尤其是老少
首都博物馆公共服务部值班主任冯建伟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将放置在博物馆各处的留言本收集起来,看看观众留下了什么宝贵建议。
梳理发现,开馆以来,观众反映最多的是进馆环节。目前该博物馆可刷身份证进馆,没带身份证时可使用驾照等证件,或出示身份证照片,检验后进馆。但一些老年观众反映,他们出门很少带身份证,主要带老年卡。“发现大家提出这个意见后,我们很快在工作人员手持仪器中加入了老年卡的验证功能。”冯建伟说。
一老一小,都是博物馆的服务关注重点。
丰富的社教活动,让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非常受亲子家庭欢迎。开馆以来,馆内共举办了34场社教亲子互动活动,都与大运河文化有关,参与人数过千。比如运河纸船制作,孩子们DIY纸船模型,绘制漕运船,模拟运河行驶,了解运河船只的不同种类和用途。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参加活动的家庭玩得不亦乐乎。
本版摄影 程序